国家对于等保测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、测评流程、测评标准等多个方面,具体如下:
《网络安全法》:明确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,网络运营者需按照制度要求,履行安全保护职责,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,确保网络免受干扰、破坏或者未经授权的访问,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、篡改。
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》:规定信息系统运营、使用单位应履行安全保护义务,在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,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定期进行等级测评,其中第三级信息系统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测评。
系统定级:信息系统运营、使用单位依据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》自主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,有主管部门的单位,定级结果需经主管部门审批,拟确定为四级及以上信息系统还需专家评审会评审。
等级备案:运营、使用单位在确定等级后到所在地的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进行备案,提交《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》等备案材料,公安机关审核符合要求的,颁发等级保护备案证明。
选择测评机构:运营、使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应选择具有资质的测评机构开展测评工作。
开展测评:测评机构按照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,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状况进行检测评估,出具测评报告和测评结果通知书,指出系统的安全等级及测评结果,对于测评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和漏洞,运营、使用单位需及时整改并复测。
技术安全测评
物理安全:对机房环境、设备设施的物理保护等方面进行评估,如机房的防火、防水、防盗、温湿度控制等措施是否到位。
网络安全:检查网络架构、访问控制、网络安全审计、边界防护等方面,例如是否合理划分网络区域,是否设置有效的防火墙策略等。
主机安全:针对服务器等主机设备的身份鉴别、访问控制、安全审计、入侵防范等进行测评,像是否设置强密码策略,是否安装防病毒软件等。
数据安全:评估数据的保密性、完整性、备份与恢复等,如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是否加密,是否定期进行数据备份等。
应用安全:对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、授权管理、数据校验、安全审计等功能进行检测,比如应用系统是否存在 SQL 注入、跨站脚本攻击等漏洞。
管理安全测评:
安全管理制度:考查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策略、管理制度、操作规程等,以及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。
安全管理机构:评估是否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组织,人员职责是否明确,是否定期进行安全培训等。
人员安全管理:对人员的录用、离岗、考核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检查,如是否对员工进行背景审查,是否签订保密协议等。
系统建设管理:检查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方案设计、产品采购、工程实施、测试验收等环节是否符合安全要求。
系统运维管理:考查系统的日常运维管理,包括设备维护、漏洞管理、安全事件处置等方面,如是否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,是否及时处理安全漏洞等。
二级信息系统: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测评。
三级信息系统: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测评。
四级、五级信息系统:通常要求更为严格,四级系统一般需要半年或更短时间进行一次测评,五级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测评和监督,但具体频率可能因行业和特殊要求有所不同。